創業占企業總家數98%、占就業人口76% 中小企業 台灣獨特經濟基礎
看到這樣的數字您會嚇一跳嗎?根據主計處統計,2010 年台灣就業人口是1049萬,其中48萬是「雇主」,132萬「自營作業者」(包括開店老闆、微型創業與SOHO族),59萬「無酬家屬工作者」(例如老闆娘、親戚、兒女),這些非上班族占就業人口的23%。 廣義解釋,每四位就業人口就有一人是「頭家」。
台灣人真的這麼愛當老闆嗎? 創業是條必經之路還是不歸路?在回答這問題之前,還是先探討數字吧!中小企業既然佔全台企業總數98%,也就是說大型企業只有2%,所能提供的就業市場僅佔24%,當然是窄門中的窄門,要擠進這樣的窄門,真是除了自身條件要好之外,還要靠運氣了!
連一流學府畢業的人都未必能擠進這窄門了,更何況是學歷普通的大眾呢?就業市場已成定型,看來,創業這條路對台灣人來說,不僅是條必經之路,還是不歸路!
上得了媒體的創業家個個事業有成,光鮮亮麗,不可一世。但這畢竟是非常少數,更多的創業家其實是名不見經傳,隱藏在陋巷裡,他們會出來當老闆,要不是不願為「五斗米折腰」,再不然就是「走投無路」了。
看看身邊的親朋好友,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。
20世代的Daniel從美國回來,因緣際會認識合夥人,做起二手車買賣,原因是作生意的利潤比當上班族來得好,於是家裡拿錢出來讓他投資當老闆。這個年齡有的是激情和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,反正「一人吃飽,全家飽」。
30世代的Davis因為業績不佳,被老板炒魷魚,既然手上累積了一點錢,又有些工作經驗,於是選擇自己創業當老闆。這個年齡累積了一些成就,各方面都有了些基礎,可以放手去創業。這個年齡的人最有創業的衝動,親朋好友也經常在耳邊鼓吹。而且這個年齡即使創業不成,三四年後三十八九歲,也在職場的黃金年齡,還可以回鍋去當上班族。
40世代的Jennifer在跨國企業上班,卻看不慣公司僵化的組織與老舊的資訊系統,多次與主管溝通未果,下定決心遞出辭呈,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創業去。明知到了這個年齡,創業就沒有多少退路,輸不起了,能靠的只有自己前半生的資源和人脈了。
50世代的Jay已是企業的高階主管,近三十年的全球營運經驗,帶過多國籍的團隊,讓他看人奇準,這時的他創業,純粹當個天使投資人,算是投資分配的另一個管道。
20世代的激情、30世代的衝勁、40世代的輸不起、50世代的智慧圓融,台灣頭家們還在努力奮戰中。創業是條不歸路,也就沒有後路可退,只能想辦法前進了!
不論別人如何澆冷水,都要努力證明自己,適不適合創業,只有做了才知道。但無論如何,在創業這條路上,「創業領袖聯誼會」都與你/妳同在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